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是红山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内蒙古赤峰地区有725处红山文化遗址,其中敖汉旗境内多达530处,是整个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经过科学发掘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主要有兴隆洼遗址、西台遗址、四棱山遗址、兴隆沟遗址、草帽山遗址等。赤峰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对于构建红山文化年代序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红山文化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红山文化遗迹。
中国传统史学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近年来,象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考古证据在辽河流域一再被发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层次性分化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产生最高层次中心聚落的水平,并以宗教形式将这种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固定下来,同时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又表现出多种变化,其中不少都是氏族公社原始性的保留。这正是基于公社又高于公社的高一级组织形式即古国的特征,也证实了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苏秉琦先生指出:“距今5000年前后,在古文化(原始文化)得到系统发展的各地,古城、古国纷纷出现。古城是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指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古城、古国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变革的产物,作为数种文明因素交错存在、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成为进入或即将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牛河梁遗址群作为红山文化晚期远离居住区的规模最大的祭祀和埋葬中心,是红山文明形成的核心标志。
族群融合和文化融合是红山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判断民族形成的依据之一,是出现了作为民族象征的标志物,又称之为“图腾”。每个部落都有图腾。当一个部落被别的部落所接纳,融入别的部落时,原来的图腾就丢弃了,或者其中一部分被纳入新部落的图腾之中。
中华民族所奉的两大图腾龙和凤,均是综合了诸多图腾的产物。龙凤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交融、吸收创新的文化思维。红山文化的前身、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发现有龙的造型,此龙用石头堆塑而成,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龙。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龙,大致有两种类型:C形龙、玦形龙。这两种龙有一个共同特点,均为兽首蛇身。C形龙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其头部至少有五种动物元素:鹿、马、熊、犬、蛇。玦形龙,通称“玉猪龙”,头部像猪、熊、马、虎、猩猩、牛。图腾构成的多元素,反映出民族融合的多部族,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
如果从“崇龙”的文化图腾看,红山文化在龙图腾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红山时期,龙的外观已经基本定型。到了商代,龙的背部出现脊,身上有鳞纹图案。此后,龙形象都是照此样式“微调”。
牛河梁的玉凤形象作为诸多动物的综合体,同样说明红山部落是诸多部落组成的集合体,这是一个超出血缘关系的部落联盟。
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玉龙、玉凤的发现,说明华夏民族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具雏形。红山文化中,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重礼的传统,都是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距今8000年左右,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了3个重要的族群集团,以使用的陶器特点命名,分别为素面陶集团、绳纹陶集团、之字纹陶集团。素面陶集团主要生活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黄河下游地区,使用陶盂、陶支座组合炊具或陶鼎;绳纹陶集团是黄河中游的仰韶集团,流行小口尖底瓶;之字纹陶集团生活在辽西地区或者范围更大一点的北方,流行筒形陶罐。在距今6500年至5500年,这三大族群由于人口的扩张、迁徙,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红山文化就是这三个族群集团碰撞、交流、融合的产物。
红山文化中,家国同构的祭祀体制为天下一统打下了思想基础。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不只是玉器、彩陶,还有墓地、祭坛、神庙遗存。这些遗存,体现了红山人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明发展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显示出红山人统一意识的觉醒。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最早揭示了红山文化祭坛形制。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宗教祭祀圣地,最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存是“坛庙冢”三位一体。在三位一体结构中,冢是基础,庙、坛均建立在冢区内,共同构成红山人特有的祭祀体制。《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红山文化的祭祀体系已经显示出国家的性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红山文化由巫而王(从巫师发展出王权的雏形)、由祀而礼(从调整人神关系的祭祀发展出调整人与人关系的礼)、由家而国(由氏族发展出国家),极大地促进了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形成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加速形成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红山文化所包含的融合、认同的基因,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潜移默化地向外辐射,它所体现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后续的国家和社会形态。红山文化基因到达黄河流域后,直接推动了商文化的兴起,周文化又在商文化基础上得到了蓬勃发展,夏、商、周三代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中华文明的熔炉,人们都想入主中原,这也是古时文化融合的历史传统。正因如此,深入认识红山文化,对于认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民族报
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