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 一片丹心映华年

来源:《星迹》作者:徐洪林2021-07-05 17:01:00 查看数0评论0

引  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可谓林林总总,但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一个画家也好,一个诗人也罢,只有用他睿智的头脑,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潜心地深爱着他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让他的人生更有价值,才能让他所从事的工作更有意义。

作  者


从幕后到台前   一片丹心映华年

---访赤峰市医院CT/MR室主任丁国成

人物档案:

丁国成,男,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内蒙古赤峰市医院CT/MR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医学影像学科医疗,近年参加医学影像教学、科研工作,曾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多次参加北京友谊放射科胸部影像短期班学习,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影像技师专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赤峰市医药卫生学会医学分会影像专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放射医师学院“中国影像好医生”基层影像医生病例分析实战培训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丁主任指导学员看片子

职业的便利。使我得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各界的精英人才,在面对面的采访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地了解他们一路走来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而洞悉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轻轻推开丁主任办公室的门,一群患者正围着丁主任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丁主任则不厌其烦地一一做答,科学而严谨的解释,镇定自若的神态,不免令人心生敬重。

见到丁主任第一眼的时候,我就被他那带有穿透力的目光深深地吸引了,64年出生的他,从精神状态,到举手投足,难能捕捉到一丝岁月留给他的沧桑痕迹,倒是那灵活的反应速度,以及那富有逻辑性的专业语言,引导着我的思绪,全程走完了他几十年的人生旅程。

1987年与同事游历红山

播 种 梦 想

丁国成主任,可谓是土生土长的哈达街人,他呱呱坠地的时候,文革的红色浪潮还席卷着全国,此时,丁国成的家住在赤峰三中家属院,父母由于文化低被安排在学校的后勤工作,无论在工资收入上,还是在地位上,父母都处于一个较低的阶层,由此,孩提时的丁国成,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卑微的家庭环境中,家属院几十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教师子女或者校领导子弟,唯有丁国成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因此,常常受到别的小伙伴歧视,每每丁国成委屈地向爸爸妈妈哭诉的时候,妈妈总是无奈地劝导说:“好孩子,别和他们去计较了啊!谁让爸爸妈妈文化低,没能耐了,人家都是教师或干部子女,咱们就认命吧。”“文化低,没能耐”简单的六个字,深深地刻在丁国成幼小的心灵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好多好多知识,改变未来的命运。也就是从那时起,丁国成幼小的心灵里便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1986年游马鞍山

追 求 梦 想

梦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梦想是高山上的流水,梦想是雨露阳光,梦想是照亮人生旅途的灿烂明灯。不管前面的路途有多么遥远远,不管前面的高山有多么险峻,不管前面的河流有多么湍急,只要梦想在闪光,你前行的步履就一定会坚实而轻盈。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继哥哥考入大学后,1982年丁国成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蒙古医学院,全校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当年只考上两名,丁国成就是其中的一名,直到现在他还忘不了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连续几个晚上他激动得彻夜难眠,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命运已经帮他开启了梦想的大门,也无啻于为他燃烧的青春年华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要飞,他渴望飞,飞的更高,更远……

非静无以成学 非功无以专致,全新的学习环境,无异于一片自由畅漾的海洋,丁国成凭借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和努力,以较好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后被分配到赤峰市医院工作,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在丁国成看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治病救人,服务于人民,拯救于大众,也不失为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他开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废寝忘食地担当起这个舞台的主角。

实 现 梦 想

祖国医学领域一日千里的发展步伐,也拉动着赤峰市医院的不断发展进步,1987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市医院引进了CT影像设备,为了使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院务会研究决定在全院所有员工中挑选出业务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医生前往外地学习进修,最后,目光一直落到了丁国成身上,这样,一个陌生的学科,陌生的工作,现实性地摆在丁国成眼前。想干啥就琢磨啥,钻研啥,这是丁国成自小养成的习惯,接手新工作后,他便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营养,《中国放射学杂志》、《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是丁主任每年必订的专业杂志,每期杂志到手,他总是认认真真地把整本杂志读完,对一些特别的学术性文章,他都一一做好标记,以备实际工作中应用。直到现在,三本杂志依然不离丁主任左右,指导着他工作和实践的全过程。除此之外,丁主任还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在实用放射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实用医学影像、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内蒙古医学等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8例CT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诊断»、«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MRI对脊髓栓系综合症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肝包虫病的CT诊断及介入治疗»、«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等多篇学术论文。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参加全国影像学术会议及学习班在学习中切磋,在切磋中交流,既丰富了知识结构,也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

在丁主任的积极倡导下市医院将放射与国内外主张的大放射、大影像接轨,从而把各个部位的X线、CT、MRI检查加以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和客观的意见。并在全市率先开展了CT引导下各种部位及组织穿刺活检术及囊肿、脓肿治疗术,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I131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在肝脓肿穿刺引流方面积累大量经验,每年病例达50余例,各种穿刺活检病例每年达100余例,深受人们的好评。

超 越 梦 想

显示屏上的一幅幅影像,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丁主任的火眼金睛,一处细微的变化,丁主任不知要反复看多少遍,边看边不时拿起笔记录些什么,30年的寒来暑往,30年的星移斗转,这就是丁国成主任的工作常态,从医30年来,他以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带领科室医生,从一张张黑白影像中细寻竹丝马迹,为患者拨开一个个谜团,探究病情发展的真相,推动着医学影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CT、MRI是医疗战场上的“侦查兵”,由于医学影像医生不像其他临床科室医生一样直接为患者治疗,每天更多的是与检查仪器打交道,拍片子、写诊断报告,可谓默默无闻,从业30载,工作量几十倍上浮,连续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已成常事,然而,身为“白衣天使”的丁国成没有一声抱怨,当他看到那些因为正确诊断,及时对症治疗,最后病情缓解甚至痊愈的患者,心里总是充满欣慰。

丁主任在给学员现场讲课

工作性质的关系,丁主任除每天门诊、病房签发CT疑难病例外,还要为临床医师、病人或病人家属做许多会诊,无论是否认识,他都热情接待,耐心解答,认真处理。他的工作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2014年,一名67岁的老年男性黄疸患者被诊断为“胆管癌”,要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家属慕名找丁国成会诊,经仔细阅片,他推翻了原来的诊断,认为是免疫性胆管炎,后经301医院化验IgG4证实,301医院主治医生感到很惊讶,这是非常罕见的IgG4相关性疾病,能谁认识这种疾病的医生极少,后来患者经过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胆管的病灶消失,黄疸症状随后消失,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患者王大妈在其他大医院做了检查,被告知患了“肺癌而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及家属都很焦急,一定要让丁国成再看一看,此时,经过丁国成主任反复思考、多角度仔细查看,凭借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病例的积累,“感觉”让他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提出了疑问,最终患者经过住院活检证实为“结核病变”,而不是肺癌,笼罩在王大妈家庭上空的阴雨密布终于烟消云散了。

能否准确无误读出一张片子所传达的信息,既考验医生的眼力和综合医学知识,还需要对疾病变化影像学规律的积累,同样一张片子,有的人觉得是肺炎,有的人认为是肺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丁国成告诉记者,现在影像科医生对学历知识储备要求非常高,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抵得上一个全科医生,从头到脚、各个部位、各个系统,什么疾病都懂。一个医生还要有大量的临床经验,影像临床实践经验很重要。你看的多了,脑子里的东西就多了,形成规律。正是在这一观点的作用下,2009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丁主任牵头成立了“同病异影影像科门诊”门诊成立后,慕名前来要求丁主任看片子的患者不断,在看片子的同时,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第一时间为患者拿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了患者求医的盲目性,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丁国成主任,也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到了台前。

编辑:高春喜 | 审核:高春喜
  • 顶 0
正在加载...